光子臭氧用于真菌殺滅的觀察
1.材料
1.1
便攜式交直流兩用臭氧發生器(簡稱光子臭氧發生器),屬高新科技專利產品(專利號:89211425.8)。功率:4W/只,電壓:220V或DC6V,容積5L(塑料袋)。
1.2 真菌由自來水或大氣自然污染中分離。
1.3 小號玻璃培養皿,15只。
1.4 Eagle培養液,日本產。
2.方法
2.1
將小號玻璃培養皿用自來水洗滌后,打開皿蓋,暴露于空氣2-3小時(h),再移入56℃衡溫箱內干燥2-3h,然后分成對照及試驗兩組。
2.2
試驗組置于容積為5L的塑料袋內,同時放入功率為4w/只交流電光子03發生器,以>100mg/m3
03濃度,按不同時間進行滅菌。
2.3 將平皿按有無作03殺菌來劃分對照及試驗兩組,其他操作內容兩組相同;分別按無菌操作加入真菌培養液,每皿3ml,置于37℃衡溫箱內孵育足五天觀察結果。
2.4
培養液按配方制備后,分裝小試管,每管3ml,再行121℃高溫高壓消毒15分鐘,后置冰箱內備用。
2.5 觀察指標
2.5.1 培養液是否混濁;
2.5.2 培養液面有無菌落;
2.5.3
培養液內有無絮狀菌絲出現,以單個菌絲團為單元進行計數;
2.5.4
以培養液清晰、液面無菌落、液內無菌絲為陰性,反之為陽性。
2.5.5 對照組:包括培養液作空白對照;未經O3殺菌的平皿作為陽性對照。
2.6
滅菌率:對照組菌絲團數-試驗組殘存菌絲團數×100%對照組菌絲團數
3.結果
O3作用時間(h) |
|
|
|
|
|
|
樣品總數(件) |
|
|
|
|
|
|
陰性數(件) |
|
|
|
|
|
|
陽性數(件) |
|
|
|
|
|
|
陰陽比例(件) |
|
|
|
|
|
|
轉陰率(%) |
|
|
|
|
|
|
表1光子O3對真菌作用時間與轉陰率觀察
注:從陰陽件數比例計算轉陰率
表 l 顯示:當03作用1.3h,其轉陰率未超過50%;當03作用4h,其轉陰率上升到66.7%:當03作用6h,其轉陰率達到100%。由此表明,隨著O3對真菌作用時間的延長,其轉陰率也隨即提高。
表 2
對照組顯示:如序號(2)、(3),其菌量為9、10,及序號(4),其菌量為190、210所示,平皿洗滌后,打開皿蓋,暴露于空氣與否,后置56℃衡溫箱或室內干燥,其受污菌量則無明顯差異。
4.討論
4.1 O3對真菌的殺滅作用。按真菌培養要求,以一日24h連續培養5日(120h)未出現菌絲團為陰性。如表l所示,當O3濃度>100mg/m3(即>0.1mg/L),實驗發現03能完全殺滅真菌,但03需持續作用4-6h。采用如此高濃度03才能殺滅真菌,也顯示真菌的抵抗力非同一般,比細菌強得多,甚至比滅活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的03濃度(>60mg/m3/h)(1)還要高,時間長。03對真菌的殺滅時間竟需達數小時,這與真菌的結構有關,真菌的細胞壁厚而堅固,它由多糖和多糖蛋白復合物構成。大多數真菌胞壁的多糖是幾丁質,它是一種含氮的多糖。據1936年有學者在密閉的容器內用環氧乙烷80mg/L殺滅面包店設備上的霉菌孢子,發現達到滅菌時間為16h;1946年又有學者以提高環氧乙烷濃度為160mg/l于密閉容器內,86℉下殺滅瓊脂斜面上生長的真菌,3h達到滅菌(2)。眾所周知.環氧乙烷穿透性強,殺菌率高,但毒性殘留明顯,難以用作食具消毒,更不可直接用于食品消毒。
4.2 03殺滅真菌的機理探討。03既是屬于過氧化物類高效、快速、安全、無殘留的潔凈消毒劑,又是屬于氧化還原電位高(2.07
ev)的強氧化劑。03能殺滅細菌、病毒、真菌、芽胞、原蟲、包囊及蟲卵等。它能氧化分解細菌的葡萄糖氧化酶、脫氫氧化酶,還可直接與細菌發生作用,導致細菌物質代謝氧化還原過程的破壞,使菌死亡。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蓬勃發展,微生態學將生態擴展到分子水平。其實無論蛋白質或核酸分子均屬有機物,它們都是由碳、氫、氧、氮及磷或硫(C、H、O、N、P或S)組成(3)同時,病毒的衣殼體是由許多蛋白質亞單位即殼微粒組成。蛋白質則由多鏈組成,核酸又由連在一起的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(一)
100 |
(一)
100 |
(一)
100 |
|
用自來水洗滌平皿后,暴露于空氣2-3h,再分對照和試驗兩組
|
|
|
|
|
|
|
|
|
(一)
100 |
(一)
100 |
自來水洗滌平皿后,暴露于空氣2-3h,后置56℃衡溫箱或置室內干燥,再分對照和試驗兩組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自來水洗滌平皿后,暴露于空氣2-3h,后置56℃衡溫箱2-3h,再分對照和試驗兩組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自來水洗滌平皿后,直接置于56℃衡溫箱2h,再分對照和試驗兩組
|
|
|
|
|
|
|
|
|
|
|
表2 光子O3對真菌殺滅觀察
注:從滅菌量計算滅菌率
核苷酸鏈組成。其中—OH,從整體看,它是電中性的(R-OH),但從基團的內部看,它的一部分帶有更多的負電荷(如氧原子),因基團的這部分(R-OH)有“額外”的成鍵電子,所以帶負電;另一部分帶有更多的正電荷(如氫原子),基團的這部分缺乏成鍵電子,所以帶正電。若有另一個相似的基團靠近,正、負電荷之間互相吸引便生成一個弱鍵,即稱氫鍵,如多肽的基團之間或核苷酸的鹼基之間以及在DNA或RNA分子里的鹼基配對均容易形成氫鍵。雖然單個氫鍵非常弱,但是很多氫鍵在一起,從而構成植物細胞堅韌的細胞壁,F再看03,它是屬強氧化劑,氧化電位高,凡電負性高的元素能強烈地吸引電子、氧化對方,還原自己。氧化結果,導致核酸分解,蛋白質解體;抗原變性,檢測轉陰;代謝終止,菌體死亡。
4.3
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危害。本實驗所述對照組顯示,自來水或空氣中均有大量真菌存在。有報道:(4)牙簽、棉簽也有真菌污染,牙簽中總檢出率高達47.5-70%;滅菌棉簽中總檢出率為12.5-23.3%。這與其它學者的報道:(5)“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極為廣泛,無論是水、空氣、土壤、還是動植物上,均有真菌的存在”基本相符。近年來的研究發現,有些植物寄生性真菌和腐生性真菌產生的毒素,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。在消毒學上,對這類真菌及其毒素也應倍加重視。由于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,真菌污染食物的機會也特別多。大多數真菌在食物上的生長繁殖可造成食物的腐敗變質,但一般不致病,少數真菌還可導致真菌病,在醫學上有重要意義。因此,食物的微生物污染和食品的消毒滅菌是當今學者深為關注的課題。此外,在實驗室的器材中,有不少是由塑料制品替代,如用于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塑料板,不宜用高溫高壓作消毒滅菌,而先用酒精浸泡24h,隨后再用紫外線照射數小時,還難免仍有細菌真菌污染。制備單克隆過程,一旦遭受污染,則會影響總體實驗材料全功盡棄。在此情況下,若將塑料板采用高濃度03消毒滅菌,它既能縮短消毒時間(<6h),減輕勞力,節約耗資,且可確保消毒滅菌高效快速。
光子03制備原理與傳統高壓放電產生03不同(6)它不用高壓電,不產生有毒有害的氮氧化物(NOX)致突試驗陰性,其形成03的原理與高空臭氧層形成03的原理一致,但與雷電產生O,不同。光子O3制備過程,是以空氣為原料,采用光子技術產生特定光譜(<200
nm)激發空氣中氧分子,經Oz的化學反應(離解聚合)形成高濃度03,體現就地取材(空氣)一服務人類一回歸自然,即03在常溫下轉化為氧回歸自然,符合綠色環保、生態平衡和“可持續發展戰略”要求。人們完全能自由地駕馭03為人類服務的時代已經到來。
4.4 03用于食品、飲料消毒是一種理想選擇。
對真菌的培養檢測用一般培養基不易檢出,而需用特殊培養基并需連續培養五日才獲結果。食品工業每年中秋月餅、西點巧克力及飲料果汁,在保質期內出現霉變現象時有所聞,當然其中因素很多,但與消毒措施是否匹配、檢測要求是否到位不無關系。
當今03已被廣泛用于食品工業殺菌防霉。1997年美國食品與醫藥管理局(FDA)宣布放棄對食品加工使用03的限制政策,承認03應用于食品加工符合“通用安全標準”(GRAS)要求(7),由此確定了03在食品加工業的新興消毒劑地位,這一聲明也成了O3技術發展的里程碑。傳統的食品消毒殺菌方法已顯然不能滿足越來越高的衛生標準。實踐證明,利用O3殺菌譜廣、滅菌力強、消毒效果好、且無殘留,沒有二次污染的特性,有助于打破國際貿易中對農副產品的技術壁壘,保持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,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。
03的功能有:消毒滅菌;防霉保鮮;解毒凈化;除臭脫色;潔水增氧;氧化防污;醫療保健。臭氧被譽稱為少有的可直接對食品使用的“潔凈消毒劑”。03對人的健康有無影響,國內外學者極為關注,研究甚多。從環境流行病學資料,沒有發現暴露于03等氧化劑與肺癌危險性之間有任何關系,動物實驗中亦沒得到致癌證據(8)。1995年報道:動物持續長期的吸入03試驗,顯示03不致癌,03是迄今為止人類可利用的最強氧化劑。強氧化性滅菌消毒是世界衛生消毒技術的發展方向。
參考資料:
(1)
“臭氧用于HBSAg的滅活”王芳《消毒與滅菌》6(3)P145,1989。
(2)
“環氧乙烷殺真菌作用”薛廣波《實用消毒學》P.279人民軍醫出版社1986。
(3)
“臭氧在微生態研究中的應用”陳君勝等《動物微生態研究進展》P.123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,2000。
(4)
"牙簽、棉簽也有污染”,姚齊龍《大眾醫學》4(上半月)2003。
(5) “真菌”薛廣波《實用消毒學》P54,P60同上。
(6)
“臭氧開發應用作為‘可持續發展戰略’實施的內涵之一”,陳君勝等《中國現代醫學論壇》大型系列叢書1999。
(7) “美國臭氧技術發展動態”Rip G.Rice((Ozone
Science&Engineering))21(2)1999摘自《國外臭氧技術資料選譯》(1)臭氧技術信息服務網編印P.1—10
1999。
(8) 《環境醫學》P46王紹漢等,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。